成都酒店设计如何以“茶”为名,重塑天府慢生活

——品味四川茶艺的悠闲时光


一、茶与城的呼吸

在成都,茶不仅是饮品,更是一种城市节奏。盖碗茶一揭一合之间,时间被拉慢,焦虑被蒸腾。当越来越多的旅人把“喝茶”列为来蓉的必做清单,成都茶文化酒店顺势而生——它们把老茶馆的竹椅、铜壶、评书声,连同川人骨子里的“巴适”,一并收进酒店设计,让住客在24小时里完成一次沉浸式的“四川茶艺疗愈”。


二、选址哲学:从人民公园到锦江沿岸

人民公园·隐庐茶宿

前身是民国年间的“鹤鸣茶社”,酒店设计团队保留了原有青瓦坡顶、穿斗木构与青砖花窗,仅在屋脊悄悄嵌进一条可透光的玻璃瓦带。白日阳光从瓦缝洒下,在地面形成一条会移动的光斑“茶影”,夜晚则变成一条月光走廊。

九眼桥·悦茶花间府

坐落在府南河拐弯处,老仓库改造而来。酒店设计刻意让大堂“退后”15米,形成面向河面的半围合院落。住客Check-in时先穿过一条细竹夹道,竹叶沙沙声替代了城市噪音,仿佛先“洗耳”再“洗心”。


三、空间叙事:把“制茶工序”拆解成五感体验

酒店设计以“采青—晾青—杀青—揉捻—冲泡”五步作为动线,对应五重空间:

采青 | 入口玄关:苔藓墙与石槽水景模拟“茶园露水”。

晾青 | 过渡走廊:顶部悬挂着可旋转的竹编风铃,吹来穿堂风,茶香若隐若现。

杀青 | 电梯厅:180°弧屏播放杀青锅翻滚的慢镜头,蒸汽特效让玻璃起雾,手指轻触即现茶诗句。

揉捻 | 客房走廊:地毯纹样是揉捻机滚筒的放大版,脚踩下去有轻微回弹,像走在茶叶上。

冲泡 | 客房:迷你长嘴铜壶、盖碗三件套、竹叶形茶匙,全部嵌入可抽拉的“茶榻”抽屉;墙面是一幅可撕下的茶包地图,每天更换不同产区小样。


四、客房:把“盖碗”放大成一座房间

标准房型被命名为“盖碗·三人碗”。酒店设计团队把传统盖碗三件套——碗、盖、托——抽象成空间:

碗:下沉式浴缸,像漂浮在茶汤里的茶叶。

盖:可升降的圆形纱帐,夜晚降下,灯光透过纱帐形成氤氲“茶汽”。

托:床尾整块乌木平台,既是行李台,也是小型茶席。

床头背板暗藏音响,轻触可播放老成都评书《茶坊惊梦》或竹叶摩擦的白噪,帮助住客在茶香与评书声里坠入慢梦。


五、公区:可饮、可演、可学的复合茶剧场

大堂茶吧台:由旧戏台改造,吧台正面是整面“茶叶盲盒”墙,扫码随机掉落3克小样,鼓励住客与陌生人拼桌盲品。

17:00-18:30“坝坝茶”时段:酒店邀请川剧演员在回马廊即兴表演《秋江》选段,住客坐在蒲团上,面前的小几是一整块阴沉木雕成的“流动茶海”。

负一层“茶窖”图书馆:恒温恒湿,收藏了600余种四川地方茶样,每支茶都配有一枚NFC芯片,手机轻触即可听到产区茶农的第一视角故事。


六、餐饮:把川菜味谱翻译成茶味

早餐舍弃传统自助,改为“茶定食”——

一盏蒙顶黄芽:搭配樟茶鸭方、茉莉茶汤蒸蛋;

一壶竹叶青冷泡:佐以花椒叶酥、青花椒茶冻。

晚餐时段的“川茶Omakase”更为惊艳:厨师用盖碗蒸、茶汤煮、茶叶熏、茶灰盐四技法,将川味24味型拆解进8道小碟,最后以一盏“老成都三炮台”收尾,甘甜生津,回甘像把整座城市的夜色含进嘴里。


七、可持续:让老茶具长出“第二人生”

酒店设计团队与本地“茶作”工作室合作,将回收的碎瓷茶碗、折断的茶则、开裂的竹托盘重新拼贴成客房门牌、台灯底座与浴室马赛克。每间房门背后都有一枚二维码,扫描即可查看这件“再生艺术品”的前世今生——原来那只碎成五瓣的青花盖碗,曾是80年代春熙路老茶铺的镇店之宝。


八、尾声:离开时,把成都茶味折叠进行囊

退房不再是匆忙的赶车,而是一场“封存茶香”的仪式:

前台递上一只掌心大的真空锡罐,里面装着根据你入住期间饮用频次最高的茶样3克、一枚竹叶书签、一张盖碗房型的手绘线稿。

当你把罐子贴近耳边轻晃,茶叶沙沙作响,像把成都的悠闲时光装进了口袋。

那一刻,你终于明白:成都茶文化酒店真正贩售的不是客房夜宿,而是一段可被随身携带的“天府慢生活源代码”。

申明:如本站文章或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您及时联系本站,我们会尽快处理!

上一篇:成都特色酒店设计:于方寸之间,演绎千年蜀地风流

下一篇:暂无

返回
13617680498